这一年好像人们很容易怀念过往,说着哎呀,以前那个时候可比现在好多了。人们怀念没有疫情的日子,怀念18年以前,怀念黄金十年,怀念那些各种意义上「消失」的人。
怀念往往是因为当下不顺意,经常会看到一些评论问「这个世界会好吗」,这个问题并没有答案,不过也正因为没有答案,日子才能过得下去。
一个失语的人
在2022年刚开始的时候,想着这一年要多写点内容,多感受生活。但时间永远不会给你预告,经历了四五月份的上海封城后,我丧失了大部分在网络空间的表达欲。弦在拧紧,更别说之后像一滩烂泥般的下半年了,除了和女友之外,我甚至丧失了在线下和别人交流的欲望。
2022年在我不长的生命里,称得上是最波谲云诡浓墨重彩的一年,从年初开始,太多的社会议题就刺激着神经让人应接不暇。
北京冬奥会、乌克兰和俄罗斯旷日持久的战争、上海封城、唐山打人事件、丰县铁链女、贵州大巴车、乌鲁木齐火灾、封城封城封城、二十大、白纸运动、世界杯阿根廷夺冠、中国疫情解封。
我时常会想,多年以后人们回想起2022年的种种,会不会发觉有些东西在悄然地发生变化?
讨论的空间几乎于无,除了傲慢、偏见、指责、嘲讽,再也没有另外可以交流的方式,所有的讨论最后都归结于「屁股歪不歪」,甚至很多东西连讨论都没有,只剩下「正确的集体记忆」。
当没有任何道理可讲,也只能做一个失语的人。确实憋屈,但不得不说这是给像我这样怯懦者的惩罚。
不过依旧有希望在,侵略者没有得逞,民众在面对强权闪耀的力量与良知,还有勇敢反对的年轻人。在如此的一年里,这些东西才显得弥足珍贵。
直到大厦崩塌
这一年时常回响在脑中的一句歌词:「如此生活三十年,直到大厦崩塌」。稳定是一种幻想,尤其在加速变化的这一年。当一种结构破裂,人们怨声载道;或者为还在一个稳定的结构里而沾沾自喜时,我总会想起这句歌词。
这是《2022年联合国人口展望》的一张图,联合国每两年都会发布一次报告,从以往数据来看,报告模拟的准确度相当好。人口是很多问题的由头,我们可能正处于一个巨大的拐点里,没有什么不会发生变化。
宏大笼罩一切
可能要警惕以上所说的一些宏大叙事,我们对社会议题的讨论充满了宏大性,但这种复杂的、千般头绪的社会议题也带来了迷失感和失控感,我们总有一种要大难临头的焦虑,或者说不清道不明的无力。和朋友交流也只剩下了这些抽象的、碎片的、情绪化的宏大叙事。
宏大笼罩了一切,它占据了我们主要的精力,也让我们丧失了对生活具体的感知和理解。甚至这些具体的东西变得不正当,我们会觉得这些小的东西扰乱宏大的「军心」。我们对生活具体意义的缺失,反过来又会攀紧宏大叙事上口号式的意义。
生活在实处
我是一个很缺少对生活具体感知的人,多亏了我的女友,我才能被带着建立对生活的体验。
女友是我见过,最为纯粹的生活在实处的人,生活在实处有一股巨大的力量,与周围的人、周围的环境产生链接,这让人变得真实,而不是处在缥缈抽象的概念里。在这方面,我远远比不上她。
女友本来就和小区里和周边的一些保安、店员相熟,在四五月份上海封城的时候,大家都困在家中,女友做起了团长帮大家买水果,记下很多独居老人的电话,询问他们需要什么,和他们聊天,和大半个小区的人相熟。封控后期,一群朋友在楼下散步打球,偷偷聚集在家里吃火锅、玩游戏、喝酒、看周杰伦演唱会,居委会买物资的大叔骑摩托三轮车载着她在空无一人的马路上兜风。
这些她都做得非常纯粹与自然,屡屡让我惊叹,而正是这种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的链接,让对生活在实处的感受与观察变得更有力量和具体。
猫
在2022的最后几天,在出门的路上突然听到急促的奶猫的叫声,循声找去看到一只小奶猫躲在路边绿化带里,看样子是从旁边的小区里跑出来的。我鬼使神差地抓到牠抱起来,一只白底黄花的小猫,安静乖巧地窝在怀里,抱起来有些犯难,再放下有些于心不忍,但是家里已经有两只猫,再养一只也有些负担。
拍了照片发给女友,不一会她拿着猫包下了楼,从此家里又添了一位成员,起名叫花花。花花非常不认生,急头白脸地吃饭,时不时去招惹栗子和弟弟。
2022还有一些值得推荐的东西,等下期吧。
2022已经过去了,祝你新的一年万事顺遂!